<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商洛

        作者: 时间:2021年03月10日


          商洛市位于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真人平台_正规365没有黑钱东南部,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其境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市、卢氏县、西峡县、淅川县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阳区、郧西县相邻;西、西南与安康市的汉滨区、宁陕县、旬阳县和西安市长安区、蓝田县毗邻;北与渭南市的潼关县、华阴市、华州区相连。行政区划面积19580.8平方公里。商洛市辖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山阳县、商南县、镇安县和柞水县。

          商洛市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海拔最高点2802.1米,为柞水县北秦岭主脊牛背梁;最低点215.4米,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

          商洛市地形大体划分为川原、低山、中山三大类。川原地形主要分布在较宽阔平缓的河谷地带,面积为250.18千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2.86%。土壤深厚肥沃,灌溉条件较好,是主要粮油产区。低山地形是河谷川原至中山之间的过渡地带,面积为1378.61千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0.86%。土壤较瘠薄,是经济林、用材林和草场草坡的主要分布区域。中山地形位于各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面积为316.65千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6.28%。是用材林和主要水源涵养林区。

          商洛市境内大小河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黄河域的有洛河、兰桥河,流域面积2882.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5%;其余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6700.9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总量的85%。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79.89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6.27%。

          商洛市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北部属暖温带气候。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多旱,夏秋多雨、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8—13.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96.8—830.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48.1—2055.8小时。

          商洛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等20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铅等13种。

          商洛市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此外还有许多鞣料植物、芳香油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及牧草植物等。宜林面积153.33千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0%。有林地121.47千公顷,活立木材总蓄积43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3%。

          商洛市有羚牛、草兔、松鼠、狐狸、黄鼠、狗熊、水獭、苏门羚、青羊、林麝、盘羊、灵猫、豹猫、金猫、花面狸、小鹿、豹等。其中羚牛、苏门羚、林麝、金猫等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鸟类有13目19科70属103种,其中当地繁殖鸟94种,冬候鸟和旅鸟9种。

          随着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商洛市已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商洛已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资源条件,潜在的区位优势,充满着突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摘自《陕西年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