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10-22 14:22
发布人:铜川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大为
发布内容: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现在,我就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铜川1958年建市,辖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川新区。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4万。铜川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29亿吨,石灰石、陶瓷粘土、油页岩、水泥配料黄土储量居全省前列。铜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历史名人的故里,陈炉古镇、玉华宫、药王山、大香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闻名于世。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1933年在铜川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长期的资源开采使铜川资源濒临枯竭,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转型发展尤为迫切。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发改委对铜川转型支持政策延续到2016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常务副省长为正、副组长的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6个省级部门和单位与我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抢抓机遇,在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和我市资源、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确立以发展“药王”中医药休闲养生产业为突破口,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推动“煤城”向“休闲养生城”转型。近年来,全市上下紧扣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努力探索具有铜川特色的转型新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14.51亿元,增长14.3%,增速居全省第二;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84亿元,增长22.6%,增速居全省第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市投资)增长28.1%,增速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6%,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1.8%、14.4%,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四。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更不是“走回头路”。围绕转型,科学设置煤炭就地转化、清洁能源发展、非资源性产业等指标体系,利用市场变化的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煤电一体,推进资源配置与深度转化挂钩,煤炭就地转化率达30%。改造提升水泥企业,重点发展特种水泥及新型水泥制品,今年起不再新上水泥生产线。加快铝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铝合金、铝型材,铭帝10万吨铝型材项目已开工。推进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煤电铝水泥四大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86.9%。宜君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可形成10万吨原油产能,“十二五”末有望达到30万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非资源性产业,非资源性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9.5%。规划建设了4个市级和4个县域工业园区,坚持不出环境问题,不搞产能过剩,入园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1.5%。董家河循环经济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集群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利税超20亿元,可再造一个铜川工业。
二是大力发展养生产业和旅游业。挖掘“药王”品牌蕴含的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等资源,规划建设了“二园四区四基地”(大唐养生园和中医药产业园;药王山、照金香山、玉华宫和陈炉古镇四大景区;中药材铜川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四大基地),策划包装重点项目130多个,涉及资金近400亿元,引进大企业集团在铜投资开发建设。大唐养生园累计投资6.4亿元,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板块已初具规模。药王山、玉华宫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照金香山、陈炉古镇正在创建4A级。照金丹霞地质公园创建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8%。
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市级园区9个。全市鲜干果经济林217万亩,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铜川苹果荣获“中华名果”称号。大樱桃生产技术推广成果获省上一等奖。孟姜红鲜桃、宜君核桃等成为知名品牌。积极创建全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市,伊利万头奶牛养殖项目年内将建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大匠农科蛋鸡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三。
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大美铜川
转型既包括产业转型也包括城市转型。我们以休闲养生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绿色铜川、品质铜川。
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坚持规划为纲,扩容发展空间,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聘请专家对城市重要节点系统设计,围绕绿色养生,打造城市亮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等,吸引西安及周边人群来铜旅游、定居,加快西铜同城化步伐。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了水泥粉尘、煤烟污染综合治理,关闭拆除了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50万吨、削减水泥粉尘7万吨。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市区禁烧烟煤,城市气化率75%,污水处理率87%以上。实施了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和家园绿化五大工程,每年植树造林2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45.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4平方米。2009年以来市政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7亿元。坚持道路与景观建设同步,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9.5公里,铺设人行道16.22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屋72万平方米。加强现场管理,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每周至少到城市主要街巷徒步检查1至2次。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爱卫办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了暗访。城市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30天左右,今年1-9月达到248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0天。7月3日,中国秦岭以北朱鹮野化放飞活动在铜川举行,成为铜川环境改善的有力见证。10月16日,铜川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全市加快转型发展赢得了重要发展机遇。据省信息中心《2011—2012年度各市城市宜居水平评价报告》,铜川城市宜居水平全省第一。
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宜君县荣获2011年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加快黄堡、照金、陈炉等重点镇建设。引进大型企业集团,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无伤痕开发”、“红色即民生”理念,加快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仅一年时间,12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竣工,优美小镇的蓝图变为现实。黄堡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居民进城落户5.7万人。城镇化率60.44%。据《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铜川城镇化质量在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64位,在全省排第二。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2009年以来投资130亿元实施民生项目5014个,建成4769个。在全省率先开展采煤沉陷区滑塌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累计建成保障房375万平方米、5.4万套,18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占地4.6平方公里、可安置15万人的锦绣新城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示范性保障房小区。2011、2012年度分别荣获全省保障房建设一等奖和三等奖,今年上半年考核排名第三。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生育保险育龄妇女个人费用零负担和以市为单位的农村户改厕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全覆盖、安全校车全覆盖、计生特殊家庭补助城乡同一标准。社区管理“红旗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87%,新农合报销比例81.6%,均处于全省前列。建成公办幼儿园45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在全省设区市中唯一实现“三无”区县全覆盖,被评为2012年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据省信息中心《2011-2012年度各市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报告》,铜川居民幸福指数位列全省第三。
未来几年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的关键时期,也是铜川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建设,确保到2016年基本完成转型任务,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路径。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