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全国地位独特,在世界上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利用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服务社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扩大我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值得认真思考研究。加快建设国家首个考古博物馆,对促进我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创新、提升考古综合实力、推进文物考古事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奠定我省“亚洲一流、国际知名”考古学科地位的实质性举措,对全面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一、陕西考古研究在全国的地位不可替代
我省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由省考古研究院承担,隶属于省文物局管辖。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经多次体制调整,于2006年更名为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真人平台_正规365没有黑钱考古研究院,是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为我省文物考古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组织开展重大考古发掘项目。50余年来,先后发现和发掘了高陵杨官寨、西安半坡、周原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法门寺地宫等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平均每10年就有一个轰动世界的考古项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每年有2个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5个项目被评为年度“田野考古奖”,获奖总次数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和友好合作。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合作20余年,共同建立金属质文物、壁画、丝绸等文物修复实验室,合作勘探了唐桥陵、泰陵、景陵和光陵,已成为中外文物、考古科技合作的典范,得到科技部的高度评价;与韩国庆州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双方每年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奈良及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合作保护沙河古桥、唐墓壁画;与法国巴黎“陕西历史之友”联合发掘唐新城长公主墓;与斯洛文尼亚合作进行汉阳陵南区从葬坑的保护研究。同时还和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研究所、博物馆、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和资料交换关系,选派访问学者及留学生十余人次,专家去国外讲学七十余人次,参加对外展览八十余个。该院以文物考古研究为平台,在弘扬中华文明、打造陕西对外宣传名片、提升陕西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和完善。经过50多年的实践,我省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包容、开放和创新的考古研究理念。成立公众考古部,完善了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了由原来的“闭门考古”向“大众考古”理念转变。建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基地,拓展了考古学的内涵与外延。创造性地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文物普查标本室,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文物考古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手段的引入和应用,提高考古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考古理念由上世纪的以“宏观为主”向如今的“微观取胜”转变,在文明考古工地建设技手段上创全国之先,例如,凤栖原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开掘项目,以全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中央电视台直播期间,收视率超过了当时的日本海啸和利比亚战争。拓宽与专业院校的合作,不断拓展考古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硕果累累。近年来,主持编写的《古文字通假字典》获全国考古研究一等奖,《神木新华》、《宝鸡关桃园》、《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址》等四项成果获全国考古研究三等奖。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其中一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资助。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考古研究人员队伍,拥有焦南峰、张建林等在国内外知名的考古专家,一些研究人员成为全国考古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6人当选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真人平台_正规365没有黑钱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入选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真人平台_正规365没有黑钱政府“三五”人才。
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首先,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文物考古研究的协助支持下,我省相继在对全省重要的历史遗存、遗址进行发掘研究、整理和保护的基础上,修建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耀州窑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等历史博物馆和大明宫遗址、秦陵遗址等遗址公园。当前,我省以博物馆、纪念馆和遗址公园为平台的陕西文物旅游主体框架已经构成,这些馆所园每天吸引慕名前来的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员游览参观,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利用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等,依法有序开发,比如大明宫遗址、大唐芙蓉园等、法门寺遗址等,不仅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价值和财富,较好地体现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根本要求。2010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4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262亿元,成为陕西经济增长重要的一极,其中与陕西众多、独特的历史文物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成为对外宣传交流的独特名片。我省丰富的文物资源,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学习和参观游览,同时,实施文物走出去发展战略,经常奔赴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国巡回展览,成为我省和国家对外宣传交流的友好使者。一定程度上,我省文物已成为连结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重要纽带,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和靓丽名片,大大提高了陕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对提高全民精神文明素质起到重要作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是提高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途径之一。作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人民群众,更应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将保护历史文物和宣传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近年来,省考古研究院从文物大省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帮助公众解读本地历史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内涵,把保护历史文物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提高了全民文物保护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物科研、办公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作为国内着名的考古研究院,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设施环境、陈列环境、科研环境、信息和管理环境等。但我省考古研究院所处环境杂乱拥挤,与其享誉国内外的地位极不相称。现有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库房连电梯都没有配备,极其珍贵的大型文物仍靠肩扛手抬运送,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研究院现有的馆舍文物保管条件较差,库房狭小,设施简陋,防火防盗标准不高,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管和科研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研究院现有的设施功能单一,仅以少量文物的保管和研究修复为主,不能满足研究院标本展示、资料研究、公共参与以及文化产业四个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遑论发挥研究院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严重制约了研究院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高水平研究人才后继乏人。一流的研究院所首先要有一流的学者,研究院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机构。但目前研究院在吸纳和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用人体制不活。博物院用人没有自主权,人事单位选派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研究院真正需要的人才无法进来,缺少一流的业务骨干。二是收入待遇不高,难以吸引高级人才。三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前辈专家的指导下,依据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练就,相关的培养学习机制尚有待建立完善。
三是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够。目前研究院工作主要停留在专业考古发掘和研究上,服务社会和经济促进的功能发挥不够。展示文化传承、增长民众知识、促进文明进步的社会功能比较薄弱,与考古相关的文物鉴定、拍卖、保护修复、复制、文物发掘现场旅游观光、文化产品开发等文化产业功能尚处在起步阶段。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考古博物馆项目建设。考古博物馆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新兴博物馆形态,其特点是以考古学的学科为特点线索,展示教研工作的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考古成果和背后的故事。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有考古博物馆。从我国来看,目前还没有一家这样的博物馆,但一些省份对此极为重视,河南已着手建设考古博物馆。从我省情况来看,现有各类博物馆178个,但缺少考古博物馆。我省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尤其是省考古研究院积累了几十万件文物标本和大量文物资料。由于历史博物馆无法展示文物标本,很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文物标本深藏考古研究院无法与世人见面。从客观条件看,我省在文物资源、文物标本、考古资料、科研成果、人才储备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建立考古博物馆的条件。依托50多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标本,建设全国第一个考古博物馆,既是展示考古学文化、考古学历史、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需要,可以填补我国考古博物馆建设的空白,也是丰富我省博物馆门类的重要举措。建设考古博物馆,“透物见人见事”,是考古博物馆建设理念的创新性实践,将充分发挥我省文物考古资料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打造考古陕西新名片形成有力支撑。建议加快该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各项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加大建设力度,早日建成投入使用,抢占考古博物馆的龙头地位。
(二)加大文物考古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建立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为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创造平台。设立类似“长江学者”、“三秦学者”这样的岗位,以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级学者来陕工作。有计划的培养人才,选派我省文博系统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进入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高层次的学习研究。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充分考虑考古工作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省考古研究单位一定程度的招聘自主权,使其从人才结构、学科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招聘优秀人才从事文物考古事业。
(三)打造“考古陕西”新名片。我省具有发展以文物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优势无与伦比。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公众考古。把考古工作与民心、民意、民生工程紧密联系起来,依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的平台,不断拓展文物考古的内涵和外延,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考古发掘成果。帮助公众解读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水平。积极利用民间力量,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二是加快建设集标本展示、资料研究、公共参与及文化产业为一体的考古博物馆建设,满足标本陈列、考古史陈列、考古资料和科技考古、考古报告厅、公众考古等功能需要,形成新的文化建筑地标,促进国际交流,提高知名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文化聚集和产业带动效应,依托曲江“博物馆之城”建设,突出我省考古研究的地位和价值,提升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挖掘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汉阳陵等考古资源,促进以文物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业加快发展。四是大力挖掘文物古迹的故事传说、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民间风俗、民间节日、传统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历史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实现文物“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走出一条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
(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