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字号: 打印
        分享:

        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19年调查研究报告

        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时间: 2019-11-07 09:04

           一、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陕南三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体系,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陕南地区生产总值3018.7亿元,占全省的14.2%;增速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安康市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

           1.绿色循环产业逐步壮大。陕南三市始终坚持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先决条件,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一是循环工业体系初步建立。推进企业、行业、产业间共生耦合,通过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有效延伸产业链,工业增加值不断攀升。汉中市重点打造“六基地一中心”产业体系,装备制造、现代材料分别增长28.5%和27.5%。安康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8%。商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6%,涉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二是特色农业产业链不断优化。依托蔬果茶药、畜禽水产等资源优势,打造高效、优质、生态、特色农业,加快畜牧、茶叶、山林经济等发展。“汉中仙毫”跻身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康富硒农业持续壮大,生态友好型产业占比达65%。三是旅游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汉中、安康、商洛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4%、33.5%、30.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汉中市旅游业增加值占比达8.52%,“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商洛市天竺山等5A级景区加快创建,丹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有序推进。

           2.绿色循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陕南三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把园区建设作为主阵地,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重点,不断夯实绿色循环发展基础。一是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航空零组件制造、陕飞公司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阳安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比亚迪电池材料、必康中药中间体提取项目建成投产。二是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汉中市建设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21个,新入驻企业51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5亿元。安康市“三区两园”成为经济发展强劲动力,5个“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商洛市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26家、规模以上企业31家,新发展省级“三星梯队”企业42家,山阳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区。三是县域经济持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壮大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等产业板块。安康市2017年县域生产总值700亿元,占全市的71.87%;规上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占全市的81%,县域经济对全市发展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3.绿色循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陕南三市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根本遵循,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主要载体,不断拓宽绿色循环发展空间。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汉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和病险库塘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东坝防洪工程建成投用,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类标准。安康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商洛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1天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城乡建设协调推进。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中心城市、县城和县域副中心镇、文化旅游名镇、新型社区加快建设。西成高铁、宝汉高速汉中境内建成通车,兴汉新区汉文化旅游项目核心区加快建设,青木川镇入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小镇,恒口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挂牌运行,漫川关、云盖寺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城镇化率达到49.3%、47.3%和45.6%。

           二、当前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尽管速度很快,但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陕南三市经济总量普遍不大,优势产业规模偏小,集群化程度不高,资源初级产品、价值链中低端产品占比较大,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工业和民间投资出现回落,受市场、成本、产业链等因素影响,钢铁、有色等行业效益下滑,工业稳增长动能不足。项目储备不够,重大支撑性项目、产业项目偏少,项目落地难、融资难、开工难等现象依然存在。

           2.主导产业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陕南三市产业发展很不充分,点多、面广、量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支撑性不强,对接市场困难。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一产占比仍然较高;二产主要是资源加工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三产规模仍然偏小,工业设计、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业发展潜力释放不足。与此同时,陕南28个县(区)绝大部分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产业发展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上述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3.创新能力较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陕南地区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备,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分布较少,绿色循环发展的行业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导致绿色循环重点技术研发创新、推广应用等工作推进缓慢。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资金、人才匮乏,绿色循环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步履维艰。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循环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村创建的积极性不高,绿色循环试点示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4.基础支撑薄弱,园区承载力有待提升。当前,陕南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物流成本高、土地供应紧缺、人力资源不足、企业融资困难。高铁、航空等现代立体交通建设总体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能源电力保障不足,信息化差距大,“气化陕南”进展迟缓。一些园区不连铁路、不通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一些园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不足,土地紧张,出现功能定位相近、产业布局相似、招商引资相争、发展空间制肘、分工协作不明等问题。

           5.资金制约突出,支持政策仍需完善。陕南地区由于财政资金不足,缺乏绿色循环发展引导资金,导致部分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尚未落实,支撑绿色循环发展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难以实施。传统的财政支持政策放大和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减弱,创投、城投等融资担保平台发展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不足,对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引进措施不多。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大力清理政府债务,金融监管政策愈发严格,项目融资瓶颈愈显突出。

           三、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绿色循环发展战略是打造陕南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陕南三市应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为主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二产、三产比重,以全域旅游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绿色循环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开创绿色循环发展新局面。

           1.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食、特、旅等优势主导产业,提升陕南区域竞争力。一是构建以矿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支撑的绿色循环工业体系。坚持保护开发并重原则,对陕南钒、金、铁、钼、铜等比较优势明显矿种,进行精细化、多元化开发,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壮大汉中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安康锌基材料产业基地、商洛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打造西北地区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汉中航空产业基地、安康专用汽车制造基地、商洛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提高陕南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二是促进特色食药产业提质增效。集中精力打造汉中仙毫、安康富硒和商洛泉茗三个拳头品牌,建成全国知名的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建设干杂果经济林示范基地,改造提升低产低效园。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以高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富硒系列食品开发,推动富硒水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对陕南27种特色中药材深度研究,制定原产地标准,申请原产地认证,做好商标注册,抢占行业话语权。三是以电商物流为依托提升产品营销能力。加快涉农电商平台建设,提升实体店与电商结合营销能力,推动茶叶、核桃、木耳、土鸡蛋等陕南土特产从线下分散销售向线上集中展示,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将服务范围不断向村镇基层延伸,加强物流企业产地集配、冷链等设施配套。依托必康等龙头企业和当地产业基础,努力将山阳打造成为中医药产业集散地。

           2.以全域旅游为突破,做强陕南优势特色产业。旅游业既是环保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符合绿色循环发展要求,也能将陕南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的“多赢”。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陕南三市生态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为避免无序竞争、同质发展,应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础上,制定陕南旅游业发展规划。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人性化、优质化为方向,强化景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旅游环境。三是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乡村旅游,创新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生态度假旅游,积极开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深入实施“旅游+”,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放大旅游综合效应。利用闲置住宅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把陕南打造成为全省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之地。四是强化宣传推介。持续办好旅游文化品牌节会,完善市、县区和旅游企业“三位一体”宣传推广体系,加大与互联网企业、在线旅行商合作,提升陕南旅游品牌影响力。

           3.以绿色高效为方向,着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陕南应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条件,大力推进生态有机循环农业发展。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减少氮肥用量和肥料污染的关键措施,减少肥料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二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按照建设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免疫程序化要求,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积极引导种养大户和专业村推广“粮—猪—沼—果(菜、茶)”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三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腐解还田、牲畜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依托设施蔬菜推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四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规范生产环节农药使用,最大限度减轻农药、兽药、化肥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五是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支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保护标示认定和产品认证。

           4.以精准招商为抓手,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等战略机遇,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一是实施精准招商。陕南作为水源涵养区,与京、津等调水受益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建水源保护基金,扩大项目合作规模;与引汉济渭受益区建立经济协作体系,支持省内产业对接转移。支持关中发达县(区)与陕南经济欠发达县(区)共建园区或发展“飞地经济”,将关中的科技、资金、人才与陕南的矿产、生物、人力等资源对接,更加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跨区域整合。二是开展产业链招商。立足陕南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循环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循环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和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延长园区产业链。加快引进锂离子动力电池相关配套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全域内协作、全知识产权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推进动力电池控制器及封装生产线项目、钒储能电池生产研发及示范站等项目建设。三是推进园区建设。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按照产业集中、企业集中、用地集约原则,合理配置工农业园区的空间和产业布局,注重规划衔接,完善控制性详规,实现引领发展需要。以超前理念建设基础设施,把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提高园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金融法律等生产服务能力,配套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设施,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坚持管理运营专业化,积极给园区“减负”。

           5.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绿色循环高端发展。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科技是关键。目前,陕南应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推动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是选准科技创新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带动循环产业优化升级。工业领域以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和绿色改造为重点;农业领域以提高核桃、茶叶、中医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为重点。二是积极搭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循环产业链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吸引国内外着名高校、企业在陕南设立分支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地区研发总部。努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工程和示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三是培育引进科技人才。围绕产业链培育人才链,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将国内外研究绿色循环发展的专业人才聚集到陕南,为循环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6.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循环发展的特点是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为此,要集聚各方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共同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一是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将资金规模由6亿元增加到9亿元左右,按照“一市一策”办法支持陕南发展。将陕南三市纳入省上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二是健全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和环境专项治理资金额度,弥补水源保护区损失。三是支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下力气把陕南绿色循环企业培育上市或进入新三板融资。改进与省金控集团合作模式,设立陕南循环产业发展基金、“南水北调”生态建设基金等,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撬动和盘活民间资本,定向扶持陕南产业发展。四是科学设置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减少GDP权重,增加生态保护权重,健全激励约束并举机制。借鉴飞地经济建设经验,完善统计、财政等指标分配机制,促进区域间用地、项目、管理、区位等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真人平台_正规365没有黑钱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真人平台_正规365没有黑钱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