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平利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抓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以实干实绩交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平利答卷。
全力壮大生态经济,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盘。坚持茶饮首位产业突破发展,培育丰产园,管好新建园,改造老茶园,建成长安、城关、广佛等8个茶叶强镇,全县标准化茶园达到10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面提升“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安康秦汉古茶”等品牌效益,努力建成全国名茶大县,真正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加快天书峡、大草甸、桃花溪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引进主体盘活长安茶城、龙头村、琵琶岛等闲置低效旅游资源,新增4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打造“南有天书峡、北有蒋家坪、中有城周边”的旅游热点,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点绿成金”文章,建设国家储备林5.2万亩,率先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打造“两山”理论践行样板,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切实让中国最美乡村展现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价值、幸福生活高品质。
强力培优园区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狠抓省级经开区“一区三园”建设,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收储工业用地1200亩,建成投用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完善园区内“小循环”、园区间“大配套”,支持企业“进园区发展”“进标厂生产”,强化“亩均产值”、提升“亩均效益”,下气力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成,切实把老县新材料产业园建成转型升级引领区、把陈家坝绿色产业园建成产城融合示范区、把长安茶饮产业园建成富硒产业聚集区,形成以工业领跑、农业跟进、三产配套的“一核引领、两翼齐飞、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农业园区,以5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园带链,强龙头、带基地、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推动农业园区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牢牢把产业稳住、把企业拴住、把增收保住,激活乡村振兴“园动力”。
着力做活开放经济,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特色,每年策划包装100个招商引资项目,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为主攻方向,以重点产业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招商重点,实行一把手带头招、小分队上门招、点对点精准招,着力引进含金量高、含绿量足、含新量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制定以投资强度、产出贡献、吸纳就业为刚性指标的“1+N”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体系,建立招商引资决策机制,出台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坚决做到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协议约定刚性兑现,权利义务制衡有效。坚持以乡情、乡愁、乡谊为纽带,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敞开大门欢迎返乡创业,营造百姓创家业、老板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大力拓展互联互通,以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建成向南开放渡正路,打通三双出境路,争取平桐和平岚高速公路连接线,努力构建内接乡村、外连都市的新格局,以大交通促进大开放。
聚力繁荣城市经济,舞好高质量发展龙头。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以争创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以品位、学位、床位、车位、岗位等群众关心问题为切入点,推进西大桥片区“会客厅”综合开发,建成文博馆、城展馆、第五小学、第二初级中学、第四幼儿园、职教中心北校区,完成县医院整体西迁、中医院提标改造,建设城东运动公园、滨河休闲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和5处地下停车场,提升“十里水街”品位,完成14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实施老旧街区改造,培育打造月湖南路茶文化街、月湖北路夜市街、月城特色餐饮街、老城民俗风情街,构建城区环线路,强化设施配套,丰富商业功能,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打造产业和人口集聚高地、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让县城更有活力、更加宜居、生活更美好。
大力发展带农经济,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按照“县抓主导、重点突破,镇扶小众、各具特色”的思路,实行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保持连续性,因地制宜发展小养殖、小果园、小菜园、小作坊、小农旅等“小规模、大群体”“低成本、高收益”的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规模适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提升“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效益水平。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强化“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完善资产监管、经营管理、收益分配、产权流转等机制,出台奖补激励政策,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切实以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释放乡村发展活力。巩固提升100家新社区工厂、310家农业市场主体,加快“农工贸”深度融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切实把农户牢牢嵌在产业链上,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努力让乡村产业兴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群众生活好起来。
(作者陈华系中共平利县委副书记、县长)